每日一言:

孩子是父母的精神存在《爱和自由》读后感

76 浏览 爱和自由 教育

我想养育的真谛就是给予孩子充足的爱和尊重其发展规律的自由。

孙瑞雪的《爱和自由》首先让我联想到纪伯伦的《致孩子》,孩子是独立于父母的“精神存在物”,他们借助父母来到这个世界,但他们并不属于父母;父母可以给予孩子爱,却不能给予其思想,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;孩子注定要奔向未来,创造未来,那是父母所不能到达的地方;在孩子成长和创造的路上,父母能提供的也最应该提供的是保护和帮助,而不是灌输和复制。

一、孩子是独立的精神存在物

我给三个月的宝宝喂药,把药装在奶瓶里,他虽然觉得味道有点奇怪,但还是咕咚咚的喝了,这个场景让我感叹不已。这样一个柔弱的小生命,他还没有一丁点分辨和反抗的能力,我喂给他什么几乎全由我做主。刚刚降世的婴儿那么柔弱,尚无法以一个独立的人行使自己的权利,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他都需要完全依靠父母度过最初的成长时光。所以很多时候父母无法避免给自己的孩子想当然的教育,全然没有想过这是否是孩子所希望和要求的。

孙瑞雪所推崇的蒙氏教育的基础就是认识到孩子是独立的“精神存在物”,所有的孩子,哪怕是刚刚降世的婴儿都有自己心理需求,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甚至他们可以实现自我教育,父母和学校应该提供的是自由的环境、适时的保护和帮助。如果父母急着将自己的知识、经验传授给孩子,并不允许孩子违背自己的“成功规律”,那么孩子要么是父母的复制品,要么还不及父母曾达成的成就。

孙瑞雪和蒙氏的观点带给我的启发:

1、平等的对待孩子,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尊重孩子的感受。具体举例:和孩子说话时,尽量蹲下来或坐下来,与孩子在一个高度上,“平等对话”,倾听孩子的需求,给予孩子想要的。

2、以孩子的视角考虑问题和行事。具体举例:很多家庭的儿童房确实漂亮,充满童趣,至少大人认为充满童趣,很萌。但有多少儿童房的衣柜是适合儿童身高的,儿童是否能够得到自己房间的物品呢?如果不能,这仅仅就是大人想当然的儿童房,并不一定真的适合儿童。

3、“迫不及待地想让儿童获得知识的想法桎梏了我们,并使我们产生了偏见,还有一大堆被称为知识的垃圾,这些都破坏了一个具有生命和人格魅力的人的发展。”孙瑞雪的这个观点让我怀疑早教的正确性。过早的教授孩子知识,是否会损害孩子的感觉发展,最终导致孩子丧失自我发展和创造的能力?

二、感觉对于儿童智力发展至关重要

孙瑞雪和蒙氏认为“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于感觉”,孩子通过感官认识世界并最终实现发展。蒙氏研究认为,孩子的感官系统发育敏感期是3到7岁,在此之前应该注重孩子感官的启蒙和保护,之后主要着眼于保护而不是发展训练。

孙瑞雪和蒙氏认为“技能并不重要。6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,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”。过早让孩子掌握超越其感觉的知识会让孩子心智上很弱,会不自信、不坚强、不果断,好像什么事情外界不反应,他就不能确定,不会洞察,不会深入思考,他所学的知识与生活无关,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。但并不是说不应该进行知识学习,而是应该将“感觉”和“经验”、“体验”连接在一起,儿童天生具有这种能力,但每个人都不一样。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,知识学习不应该一概而论、一刀切。

孙瑞雪和蒙氏的观点带给我的启发:

1、既然儿童依靠感觉理解世界,获得知识,那么作为父母,应该鼓励孩子去体验,比如吃手、踩水、玩沙,而不应该一味的担心吃手不卫生,踩水鞋子会湿,玩沙子衣服会脏。以及,在孩子“淘气”体验世界将屋子搞乱时,作为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,给予充足的爱和自由。

2、捕捉孩子的敏感期,观察孩子的关注点,在孩子感觉到了的时候,适时将概念引入和配对。在孩子的教育中,尽可能提前了解孩子所要学习的内容,可以提前引导他去体验和感知。比如说,孩子下学期要学古代史,那么父母就可以在假期带孩子走进博物馆,尽可能的通过历史物品本身去感觉,那么学习时就会立体很多,更容易接受,少了很多死记硬背的成分。比起让孩子在家死记硬背唐诗三百首,不如让孩子走出家门去感受花的鲜艳,水的灵动,山的巍峨,在孩子被这些所动时,父母优雅的引入相应诗词,这就建立了“感觉”和“概念”的链接。

3、每个人的感觉都是独特的,每个人的感觉发展阶段都不相同,那么每个人的习得速度和阶段也会不同,作为父母不应该横向比较孩子们,应该尊重孩子成长的个体性,给予孩子时间,不要焦虑孩子的“落后行为”。